
一、 人員不足
現在很多施工企業項目上普遍人員配備不足,有很多重要崗位還是一些外聘的合同工、臨時工在現場充當安全及質量管理人員,雖然他們缺乏技術知識,但都是靠經驗來衡量。試問,自己都不知道標準如何要求其他施工人員呢?
雖然說現場配備有安全員,但都是都是兼職,在其他人員施工需要盯崗及防護的時候,安全員更多的是在做其他的工作。并沒有起到安全防護作用。這樣的虛崗虛職只有在事故發生以后讓大家追悔莫及。
二、 意識淡薄
在安全質量上很多施工企業的管理人員或者現場的帶班員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認為差不多就行了,殊不知差不多就偏偏差那么一點,造成了安全質量事故。
很多現場管理人員,成天與勞務隊在一起,施工的時候抹不開面子,對于有誤差和缺陷的地方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是正是這樣的情況給企業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三、 項目領導不重視
現在一些項目經理,為了節省項目開支,刻意減少安全質量及文明施工費用。
就拿地鐵施工來說,風水電專業進場的時候與大土建辦理場地移交,大土建的臨邊本就不符合要求,而且使用時間太長,有些管材生銹,扣件丟失,防護網破損,有的項目領導認為接收大土建遺留設施,只要稍微修補一下就能用,可以給項目省下經費。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沒有按照要求布置文明工地,會導致業主、文明站、安全質量監督站都對此提出批評和整改要求,給項目施工及工期安排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更多的是經過多次整改,始終不能滿足地鐵文明施工的需要,最后統一撤換。造成了資金和材料的浪費。
試想,如果進場的時候能夠按照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規范圖鑒上的內容進行的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那么企業形象和項目戰斗能力都會有所提升。
施工過程中,遇到質檢、業主及監理聯合檢查的時候對于發現的問題要求整改,項目監管不到位,施工勞務人員為了省事最終也沒有按照要求返工,導致最后存在的問題就不是一個小的質量問題里,成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四、 分工不明
這里所說的分工不明其實是分工太明確了。有些企業的項目經理在項目人員分工的時候認為安全及質量的事情就是安質部的事情就是安全員和質量員的事,技術人員只負責技術,沒時間管理安全。這樣就造成了現場如果安全質量人員不在場,即使有違規作業或者安全隱患發生了也無人問津,無人管理,釀成大禍給企業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五、 勞務隊不服從管理
勞務隊在施工過程中為了節省開支會買一些非標材料,如何能有效的把控現場的材料呢?與勞務隊的合同簽訂中,對勞務隊購買的輔材有所要求,物資及質量人員現場是否進行了長期有效的把控?是否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及對已經使用了的非標件做出的應急措施。
勞務施工人員難免為了偷懶,攪拌水泥的時候攪拌不均勻,緊固螺絲的時候不上緊,我們是否有一種有效的辦法能杜絕那種因為偷懶而造成的損失。
我們經常說返工活很難干,一顆小小的螺絲,緊固一下一個人也就是一分鐘左右的事情,但是閥門打不開,出現故障的時候,排查問題卻要很多人可能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如何能讓勞務隊做到認真、有序、可控的施工呢?我認為除了培訓教育還應該對施工操作人員有一定的獎罰機制。以此來激勵人員對工作的態度。
六、 標準不明確
有些技術員,甚至有個別的總工和工程部長對施工質量的標準都不清楚,每日渾渾噩噩,好高騖遠,不忙于技術業務的發展,而忙于互相攀比,這樣如何能做好工程?我們所施工的鐵路、輕軌、地鐵都是百年大計,讓這樣的管理人員去管理如何放心?
2012年中央就已經提出在全國建立學習型企業,如何學?怎么學?如何學以致用是現在企業的難題。記得以前參加過設備廠家的現場講解,手把手教學。現在大多為計算機上的學術交流,即使是做科研也要付諸實踐,更何況我們是施工企業呢。
七、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我認為現在的重點應該放在各項目的安全質量及文明施工上,承攬再多任務,如果有一個出現質量問題或者重大安全事故,都將導致功虧一簣。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快,企業更需要對于當今不斷變化的形勢保持警惕,隨之以應變。構建全面的管理方案。為項目管理的各個方面做出規劃。特別是人員的把控,以保持方案的有效性。
安全是企業的永恒課題,“安全為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安全生產事關企業的穩定和職工的生命安全,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只有把各項工作長抓不懈,消除隱患以防為主,才能保持安全生產良好局面的長期穩定。
(中鐵十一局電務公司陜西項目部 董懂 錢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