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設中的共玉高速是青藏高原凍土區修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目前已有多項高原凍土筑路技術在該項目上被應用成功,這也標志著我國已掌握高原凍土地區的高速公路建設技術。
據青海省公路勘察設計院副院長許安花介紹,高原凍土由千百年來的持續低溫冰凍而成,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凍結,為冰融層;下層常年處在凍結狀態,為永凍層。永久凍土對氣溫較為敏感,為避免由施工、通車形成熱量引起的路基熱脹、變形和位移,必須通過技術手段讓永久凍土保持“沉睡”。
共玉高速永久凍土路段兩旁整齊林立著許多被稱為“熱棒”的設施,這些“熱棒”可將空氣中的冷量傳入凍土層,將凍土層中的熱量散發到空氣,從而使凍土層保持凍結狀態。同時,施工車輛還將大小不等的通風涵管埋入路基,在邊坡鋪設大量石板和碎石,有效保障了路基溫度的穩定。
為防止凍土隧道開挖面因溫度變化而坍塌,共玉高速部分隧道山體上覆蓋了大片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黑色保溫網,這些保溫網可吸收太陽輻射,減緩山體溫度散失。
共玉高速公路是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一縱一橫兩聯”公路網中“一縱”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總投資107億元,起點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終點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全長635.61公里,平均海拔4100米,其中永久凍土路段長達227.7公里,是青藏高原在建里程最長、穿越永久凍土范圍最大的一條高速公路。
“與已經建成通車的青藏公路相比,共玉高速的施工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這標志著中國永久凍土筑路技術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一些專家說,今后相關經驗將大規模應用于中國高原地區的隧道、橋梁和道路工程中。
將于2016年建成的共玉高速途經青海的海南、果洛、玉樹三個藏族自治州,建成后將節省近5小時的入藏行程,對于促進沿途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