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縣某單位由于移民搬遷,將整體搬遷至新城區重建。新址擬建物±0.000=251~299m,呈階梯狀布設,擬建物之間邊坡用擋土墻支擋。新址場地位于斜坡地帶,橫向長約300m,縱向從前緣至后緣寬約135m。該場地前緣斜坡186m、 250m高程左右的小區干道已修成。
二、地形、地貌
調查區處于川東低山區,為單傾斜坡,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建設用地范圍內地面標高為250~306m,相對高差約56m,原始斜坡坡度角約23°。調查區地面標高244~359m。建設用地地形經人工場平后現已改變,形成多級臺階狀邊坡。
三、地層巖性
區內上部為第四系崩坡積層,其下為中生界三疊系中統巴東組。
第四系崩坡積層:以土黃色、棕褐色粉質粘土夾灰黃色、黃褐色碎塊石土為主,下部為碎石土、碎塊石土、塊石土。厚度5~30m
三疊系中統巴東組:紫紅色粘土巖、砂質粘土巖、鈣質粘土巖;薄層-中厚層灰色灰巖、白云質灰巖,厚度>50m。據以往城區選址勘察資料,該層為似基巖狀墜覆體。
四、場地穩定性調查評價
1、現狀調查評價
據現場調查,調查區總體位于一墜覆體之上,長委曾對該地段進行過專項勘察,認定該地段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調查期間相關單位對該區域正在進行防治,采取在滑坡前緣部位增加抗滑樁、反壓等措施積極進行防治。
2、預測評價
在場平過程中,將形成多處人工邊坡,邊坡坡頂~坡底相對高差8~14.9m,一般單段邊坡長約60m左右,走向近東西向,組成該邊坡的巖性為粉質粘土、碎石土、碎塊石土。
該邊坡若不采取相應的支護、排水措施,水滲入邊坡后使邊坡土體強度降低,誘發邊坡失穩。目前邊坡正采用錨桿擋墻及重力式擋墻進行支護。因邊坡頂部的擬建物均采用樁基礎,利于邊坡的穩定,邊坡失穩可能性小。
本場區切坡坡度大,組成邊坡的巖性為含碎石粉質粘土、碎石土、碎塊石土,在降雨及地表流水長期沖刷作用等因素影響下,可能致使邊坡巖土層沿剪應力最大的剪切面發生剪切滑動破壞。存在局部失穩的可能。
五、墜覆體的穩定性分析探討
“墜覆體”是指墜潰作用及其堆積物。 實際上該“墜覆體”與基巖界面并不清,是基巖脫離原位,發生大規模崩垮作用的產物,與斷層性質相似:可理解墜覆體類似于斷層下降盤。從宏觀上看是變形產物,從局部來看為基巖卸荷體。故對于墜覆體的穩定性評價趨于復雜。
在以往工作中前人才用剩余推力法計算墜覆體穩定性,用假設滑動面驗算其穩定性,其采用計算滑動面為基巖面,不同工況情況下其穩定系數為1.27~1.38。斜坡穩定性較好。
按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第5.2.2條:邊坡穩定性計算方法,根據邊坡類型和可能的破壞形式,可按5條原則確定。
對于由于墜覆體的成因復雜性,其穩定性評價應當采用多種方法驗算,相互對比研究,并加強同類型斜(邊)坡調查對比。依據實際情況采用,降低建設風險。
在實際調查評價中,建議采用工程地質類比法、極限平衡法等對墜覆體進行穩定性分析評價。同時應考慮巖體抗剪強度隨時間減低的時間效應。
墜覆體穩定性調查評價是個復雜的問題,目前國內外均在研究。對其形成、破壞機制仍然未搞清楚。實際調查、勘察、支護等工作中,建議采用信息施工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