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研究內容概況
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城市定位是:我國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綠色建筑等技術自主創新的平臺,國家級環保教育研發、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態型產業基地,參與國際生態環境發展事務的窗口;生態宜居的示范新城。
“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生態型道路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針對中新生態城綠色交通系統建設規劃核心理念,首次對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橫斷面布置,環保型路基修筑技術,減排、降噪生態型路面關鍵技術,生態型城市慢行系統結構設計等關鍵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設計施工技術指南,對于國內外生態城交通模式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固化淤泥試驗路鋪筑施工現場
關鍵技術及創新點
該項目的關鍵技術及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首次提出了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橫斷面構成要素設計指標與標準。建立了綠色生態型道路橫斷面路段各構成要素的布置標準,確定了合理的交叉口渠化展寬形式及車道寬度,提出了左轉二次過街的非機動車流和行人過街合理設置方法,為城市道路橫斷面設計工作提供依據。
2)首次建立了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橫斷面影響評價體系。①從交通安全、降噪、空間伸縮、道路綠化、視覺美感、公眾滿意度、土地利用七個方面,提出了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橫斷面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其體系構成指標進行了系統分析,為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橫斷面評價的實施提供了依據和參考。②首次提出了基于模糊重構DEA的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橫斷面評價模型,該模型采用專家打分法對二級指標進行評價,運用判斷矩陣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運用模糊評價的方法確定各指標最終評價值,并用MATLAB對模糊重構DEA進行編程,用于傳統DEA和模糊重構DEA求解。

建成后的瀝青混凝土透水路面
3)制定了填筑道路淤泥分類標準及降水處治措施選擇標準。在全面研究淤泥翻曬降水處治措施、輕型井點降水處治措施和電滲降水處治措施的基礎上,依據各降水處治措施的降水效果和適用條件,對淤泥進行分級,提出了針對不同級別淤泥的降水處治措施選擇標準,便于在淤泥降水施工時制定合理的降水處治方案。該項技術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1項(201210040031.0)。
4)首次開發了淤泥固化設計軟件。以淤泥固化性能研究成果為基礎,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平臺開發了天津濱海淤泥固化設計軟件,實現了淤泥固化方案設計與效果評價的智能化與自動化,為道路淤泥固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奠定基礎。該技術研究成果申請軟件著作權1項:2012SR070134。
5)研發的新型CV、CVC與CDK淤泥固化劑成為創新亮點。采用透射掃描電鏡與紅外光譜試驗對不同固化劑固化淤泥微觀界面結構及固化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通過系統的力學性能試驗和路用性能試驗,對固化淤泥強度性能、耐水性、抗凍融性及抗沖刷性能進行了對比評價。申請專利兩項(201210066840.9,201210004570.9)。

建成后的綠色生態型道路現況
6)建立了固化劑摻量與固化淤泥物理、力學指標的相關關系。通過對不同種類固化劑固化淤泥進行擊實試驗、CBR及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研究了固化淤泥最佳含水量與最大干密度、CBR及無側限抗壓強度隨固化劑摻量的變化規律,建立了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CBR及無側限抗壓強度與不同固化劑摻量的相關關系式,為確定適合不同工況的固化劑摻量提供依據。
7)對比評價了不同固化劑固化淤泥力學性能及路用性能。以固化淤泥的擊實試驗、CBR試驗及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為基礎,針對HSC301、CVC、CDK三種固化劑固化淤泥進行了系統的力學性能、耐久性能、疲勞性能、干縮、抗沖刷及抗凍融等路用性能進試驗研究,對比評價了不同種類固化淤泥力學性能及路用性能。
8)系統進行了溫拌膠粉改性瀝青流變性能影響因素敏感性分析。對溫拌膠粉改性瀝青的流變性能進行了系統研究,采用流變學原理,設計正交試驗,測定了溫拌膠粉改性瀝青的粘度、低溫性能和高溫性能等路用性能指標,評價了膠粉細度、膠粉摻量、溫拌劑摻量等三個影響因素對溫拌膠粉改性瀝青的流變性能的影響規律。

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橫斷面示意圖
9)提出了溫拌膠粉改性瀝青混合料配合比優化設計方法及最佳溫拌工藝。系統研究了溫拌膠粉改性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方法,提出了最佳膠粉細度及膠粉摻量,確定了溫拌膠粉改性瀝青混合料質量影響因素及控制方法,為工程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10)建立了透水慢行系統結構設計體系。①基于理論分析與試驗相結合的方法,對透水混凝土、透水瀝青混合料OGFC-10、大空隙水泥穩定碎石、級配碎石及排水性瀝青穩定碎石等材料的配合比設計和路用性能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透水慢行系統結構設計體系。②提出了基于降雨分級的透水慢行系統排水設計方案,確定了透水慢行系統結構設計流程,推薦了生態透水慢行系統路面組合方案。
11)制定了透水慢行系統排水效果、降噪效果及降低熱島效果分級標準。系統研究了不同透水路面的排水效果、降噪效果及降低熱島效果,并提出了相應效果的分級標準。

溫拌膠粉改性瀝青路面鋪筑施工現場
12)首次建立了綠色生態型道路效果評價體系。以中新生態城綠色生態型道路為例,采用基于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組合賦權與區間逼近的評價方法對其管理效果進行評價,為綠色生態型道路效果評價的實施提供了依據和參考。該項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1項(201210039565.1)。
13)編制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生態型道路設計施工技術指南》。根據課題研究成果編制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生態型道路設計施工技術指南》,包括《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城市道路橫斷面設計指南》;《以節能、降耗為指導的環保型道路關鍵技術指南》;《以減排、降噪為主題的生態型路面設計施工技術指南》及《以舒適、安全為基礎的慢行系統結構設計指南》,為綠色生態型道路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與國內外同類技術的比較
綠色生態型道路是指在道路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道路使用環境,與自然和諧的道路,又可稱為生態道路、節能環保道路等。綠色生態型道路要求盡量使用節能環保、可回收或廢物利用材料,以人、自然和道路協調發展為目標。
縱觀國內外綠色、環保道路技術的應用研究,主要基于改善道路結構及附屬設施的設計,合理應用具有節能環保、可回收或廢物及具有生態功能的道路材料等措施。目前這些技術尚處于發展起步階段,還并未形成完善的應用技術體系,相關規范也尚未有明確的綠色生態型道路設計施工技術指南與標準,實際現狀為:
1)關于綠色生態型城市道路橫斷面的布置標準國內外還鮮有報道,城市道路橫斷面設計過程中往往只根據道路等級布置道路橫斷面形式,結果出現道路“千路一面”的現象。在評價優化體系方面更是空白。缺乏對城市道路功能、交通流構成的系統研究,道路橫斷面設計缺少針對性及創新性。
2)開發經濟實用的土壤固化新材料,并系統地研究土壤固化新材料的性能和固化機理,是目前各國工程師們致力研究的新課題。現有的土壤固化劑多注重對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的改變,沒有針對降低土體最佳含水量的專業固化劑,現行規范缺乏高含水量土質固化處理施工標準及控制要求,固化淤泥填筑道路施工無規可依,淤泥處治技術也難以推廣。
3)溫拌膠粉改性瀝青技術可以在不影響橡膠瀝青膠結料性質和混合料配合比的前提下,使瀝青混合料出料及壓實溫度較熱拌普通瀝青降低,排放和煙氣均顯著降低,能耗和施工條件大幅改善,施工季節顯著延長。溫拌瀝青技術雖在歐美及中國得以廣泛的推廣,但極少與橡膠瀝青技術結合應用。溫拌膠粉改性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響因素眾多,影響機理和影響規律有待深入研究,且缺乏精確的環保效應評價方法。
4)目前國內外對透水路面的研究大多關注材料的路用性能,然而對于透水慢行系統路面的專項研究尚不完善,對于透水慢行系統結構和適用性及透水慢行系統的設計等方面都沒有深入的研究,同時也沒有對透水慢行系統的生態效果評價指標。
“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生態型道路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在上述幾方面的相關技術研究上,均取得了創新性的應用成果。
項目應用成果與效益
該項目研究成果在中新生態城、濱海新區及類似城市道路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 該項目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工程建設以來,累計節省費用約59503.9萬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中:溫拌膠粉改性瀝青使用總面積達5萬m2,總節省費用515.7萬元;固化劑處治淤泥及淤泥質土技術已使用面積735.8 m2,總節省費用56594.2萬元;透水慢行系統技術已使用面積14.1萬m2,總節省費用2394萬元。
該項目綜合研究成果應用于中新生態城、濱海新區等相關工程項目后,城市道路橫斷面布置更加科學合理,減少了交通擁堵;淤泥固化、溫拌膠粉改性瀝青、排水性瀝青路面等環保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道路建設成本,減小了廢氣排放和路面噪聲,降低了能源消耗,實現了“減少城市交通擁堵、降低交通對環境的污染、節約城市資源”的生態城建設目標,綜合社會效益顯著。
該項目綜合研究成果應用于中新生態城、濱海新區等相關工程項目后,城市道路橫斷面布置更加科學合理,減少了交通擁堵;淤泥固化、溫拌膠粉改性瀝青、排水性瀝青路面等環保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降低了道路建設成本,減小了廢氣排放和路面噪聲,降低了能源消耗,實現了“減少城市交通擁堵、降低交通對環境的污染、節約城市資源”的生態城建設目標,綜合社會效益顯著。
“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生態型道路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項目研究成果將為合理設計、建設道路提供較為科學、可靠的依據,對今后全國綠色生態型道路設計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行業內相關科學技術的研發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