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大利人曾驕傲地跟筆者說,看看腳下這座城市,它和一千年前沒什么兩樣。這并沒有夸張,在羅馬老城區內,筆者幾乎未看到一幢新建的高樓大廈,據說,都建在了郊外。即便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文物修繕也沒有停止。最近,在歐盟和聯合國的幫助下,意大利政府啟動了龐貝古城遺址的修復。
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也是個打滿補丁的城市,打補丁的過程頗有意味。
意大利人給施工的腳手架套上等身大的逼真建筑物外觀幕布,修補工作都在幕布內進行。
就讀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的宋雨迦說,意大利很多古建筑進行修繕時,都會披上繪有建筑物原樣1:1的幕布,等到修繕結束后,撤掉遮蔽的建筑物與幕布上別無二致,完全保持著千年前的樣子。使用幕布遮住,不但是為了美觀,而是因為意大利的古跡總是在維修,從未間斷過,這是為了讓游人至少能知道建筑的原貌是什么樣子。
按政府規定,有10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物,未經有關主管機關批準,不得拆毀與改建,裝修內部也須經文物部門派人檢查、鑒定和批準。舊市區除非經特批,原則上不再增加新建筑。
除了政策上的保護措施,意大利自上世紀中葉開始在現代科技修復領域展開探索,非常注重理念更新和材料技術的開發研制,在科技保護方面一直保持著世界尖端的水平。他們善于使用現代合成材料和技術,尤其是在化學清洗方面研究很深入。
在意大利,修繕師不是工人,而是掌握尖端技術的文物保護者。
在佛羅倫薩,文物修繕師還有另一個名字:“泥濘中的天使”。這一切源于一場毀滅性的“黑潮”——1966年11月4日凌晨暴發的一場漫城水災。這些文物修繕師做著將城中的文化遺產從泥濘中搶救出來的工作,一做就是半個世紀。
當時佛羅倫薩全城被洪水淹沒,城中集中供熱使用的鍋爐儲油罐破裂,大量機油和泥沙與水混合成黑潮。
被米開朗基羅譽為“天堂之門”的青銅包金洗禮堂大門也不能幸免。上世紀80年代,“天堂之門”被送到文物修繕師處進行修復。人們使用調配好的化學制劑,去除附著在其表面的油泥,且不能損毀其原本的黃金表面。隨后再用人工對“天堂之門”所有細節處的損壞進行修補,待到整個過程結束并恢復展出時已是2012年9月。
佛羅倫薩國家圖書館就沒有這樣好的運氣,其中館藏品的1/3都被損壞,包括但丁、馬基雅維利的珍貴手稿原件。洪水退去后,150多名工作人員和近百名志愿者投入到古籍文獻的修復工作中,將被損毀淹沒的文物根據損毀和可維修程度登記,建立卡片檔案,可在全世界同行中借閱,以便能夠在可見的未來,修復技術進步的情況下進行再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