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類未來計、為中國可持續發展計、為當代人居住的健康與舒適計,中國必須走發展綠色建筑之路,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宋曄皓教授曾用一套完整的數字做過對比:北方某城市一新建筑采用了20多項國際上流行的綠色建筑技術,包括土壤源熱泵、空調熱回收、健康新風系統等,每平方米工程造價7500元。與高昂的造價相比,一些技術的節能效果并不明顯,而運用這些技術導致的建筑細部設計不當又加大了整體能耗。對比項目是四川重建項目土門鎮中心小學、幼兒園,建筑形式及材料適應地域文化、氣候等人文、自然特點,加上采用傳統的日照、通風等技術,每平方米工程造價僅2800元。
兩個案例,走的是兩種綠色建筑的發展路徑:高投入或是低成本。
“既不能不發展,又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志強說。
什么是中國自己的綠色建筑之路?
我國歷史、文化、自然條件及國力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所以我們的綠色建筑之路需要借鑒,但更需要的是傳承與創新,即走一條蘊涵中國文化、適宜中國氣候地域的綠色建筑之路。
“我國的綠色建筑應堅決走低成本路線。”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我們要走自己的道路,創立自己的發展模式:一是要發展,二是要減排,三是要改善,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包括居住水平。
建筑形式選擇
提倡尊重傳統文化與氣候、因地造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適合一類建筑。西北窯洞的冬暖夏涼、東北火炕的采暖保溫、閩北土樓的自然通風、皖南天井的雨水收集,無不表達著先輩們對綠色建筑的追求。我們的先輩們,尊崇自然、因地建屋,是綠色建筑的大師。傳承、發揚并加以適應現代生活的創新,應是今人綠色建筑的追求,更是責任。
比如西北的窯洞。研究表明,長期居住窯洞可使人健康長壽,因為窯洞有冬暖夏涼、節能、隔音等特點。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珠,從古老建筑理念中找到了現代綠色建筑的靈感,將傳統窯洞的優點引入現代建筑中,在保持現代建筑基本風格和使用功能不變的前提下,用環保材料解決了窯洞的濕、暗等問題,使整房形成一個保溫保濕環境,從而構建出“城市窯洞”式的綠色建筑。
世博園的中國館是體現中國文化和中國綠色建筑理念的典范。斗拱榫卯、層層出挑的構造,使上層形成對下層的自然遮陽,且節約占地;下部地區館外廊的半室外玻璃廊,以被動式節能技術為館內提供冬季保溫和夏季通風;屋頂上的雨水被收集利用……
北京農家的吊炕、南昌的小區底層通透通風兼健身場所設計、合肥建筑的雨水收集利用等,都在革新與傳承中將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綠化節能追求推向時代的新高度。
需要強調的是,提倡因地造房并不是提倡低密度、低容積率,因為那不符合我們人多地少的國情。而且歐美國家的低密度住宅,恰恰是他們建筑使用過程中能耗數倍于我國的成因之一。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只能選擇高密度的建房模式,即使小城鎮和鄉村,也應以節地為綠色建筑之基本追求。
技術材料應用
引導低成本、多節約和住宅產業化
宋曄皓教授所舉的兩個對比案例,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事實上,目前的很多所謂綠色建筑技術或叫建筑節能技術和材料的應用,背離了綠色建筑節約與高效的終極目的。比如,大型公共建筑因完全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建筑形式和技術,大量使用集中空調,一味追求外表華麗,不僅拉高了造價,相應地也加大了碳排放。據建設部門測算,我國大型公建比普通住宅運行能耗高5倍至10倍。
可見,評價綠色建筑的技術與材料該不該應用,應著眼于全壽命周期的“總成本與總消耗限制”原則。因為除建造過程的成本及能源資源消耗,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中還會產生裝修、維護、運行、設備更新等成本及消耗。在70年建筑生命周期內,總成本及能源資源消耗高者,應以行政管理或稅收調節等予以限制甚至不準進入。
著眼于“總成本與總消耗限制”原則,也是由國情所決定的。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年新建筑在17億至20億平方米。在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領域,不切實際地追求高科技、高投入,必會導致單位面積造價的攀升和使用成本的增加,這是現階段國力和民眾無法承受的。
至于如何實現“總成本與總消耗限制”,較好的方法就是集成化、產業化建房,以政策引導開發商和建筑商采用那些既先進且適用的“四節”又環保的技術和材料,引導利用自然通風采光及可再生能源。
最值得肯定的、也最有“中國特色”的技術應用當數太陽能熱水器了。因為投入產出效益好、政府引導有力、地域適宜性強,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家庭擁有率已近10%,是世界之最,且近兩年有爆發式增長趨勢。發達國家本來就較少使用,即使采用,為了保證水溫的恒定性,他們會過多地使用輔助電熱裝置,而中國家庭對輔助電熱裝置的使用率很低。其直接結果是,我國生活熱水能耗人均值為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
建筑使用過程
倡導尊崇自然的舒適化生活
尊崇自然地居住,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比如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不用或少用機械空調,等等。
以占據建筑能耗很大比例的采暖為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水平優于北京市的大多數建筑,但采暖所耗熱量卻與北京相差無幾。這是因為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們嚴格地追求室內溫度、濕度、通風、照度等物理參數,并以各種機械耗能來實現這些參數。而在我國,人們更多地利用建筑本身和人體本身對環境做自然適應,只在超過忍耐限度時,才以機械手段進行補充。比如空調,他們一般設為恒定溫度,有些甚至離開家門也不關閉空調,而在我國,人們只有在極熱極冷時才使用空調,而且人走電斷。于是,美國、中國家庭家電能耗呈4倍之差;盡管我國的建筑能耗達5.1億噸標煤,但城鎮建筑單位面積能耗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一。
雖然我們有尊崇自然的居住傳統,但隨著近年來大量新建筑形式的引入,情況正發生一些變化。這里有政策不及時到位的原因,有企業逐利的原因,也有認識不到位、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這直接導致真正的綠色建筑不好賣,而采用幾項并不節能的外國技術的建筑,卻因“叫賣有方”而大受歡迎。也使得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的綠色建材和技術沒有得到廣泛的認知與應用。
有專家提議,除對建筑用能用水等實行梯級收費外,還應另辟路徑,以多種手段鼓勵節儉與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引導人們認識發展綠色建筑的必要性以及方式方法,從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開辟出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之路。
兩個案例,走的是兩種綠色建筑的發展路徑:高投入或是低成本。
“既不能不發展,又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志強說。
什么是中國自己的綠色建筑之路?
我國歷史、文化、自然條件及國力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所以我們的綠色建筑之路需要借鑒,但更需要的是傳承與創新,即走一條蘊涵中國文化、適宜中國氣候地域的綠色建筑之路。
“我國的綠色建筑應堅決走低成本路線。”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我們要走自己的道路,創立自己的發展模式:一是要發展,二是要減排,三是要改善,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包括居住水平。
建筑形式選擇
提倡尊重傳統文化與氣候、因地造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適合一類建筑。西北窯洞的冬暖夏涼、東北火炕的采暖保溫、閩北土樓的自然通風、皖南天井的雨水收集,無不表達著先輩們對綠色建筑的追求。我們的先輩們,尊崇自然、因地建屋,是綠色建筑的大師。傳承、發揚并加以適應現代生活的創新,應是今人綠色建筑的追求,更是責任。
比如西北的窯洞。研究表明,長期居住窯洞可使人健康長壽,因為窯洞有冬暖夏涼、節能、隔音等特點。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珠,從古老建筑理念中找到了現代綠色建筑的靈感,將傳統窯洞的優點引入現代建筑中,在保持現代建筑基本風格和使用功能不變的前提下,用環保材料解決了窯洞的濕、暗等問題,使整房形成一個保溫保濕環境,從而構建出“城市窯洞”式的綠色建筑。
世博園的中國館是體現中國文化和中國綠色建筑理念的典范。斗拱榫卯、層層出挑的構造,使上層形成對下層的自然遮陽,且節約占地;下部地區館外廊的半室外玻璃廊,以被動式節能技術為館內提供冬季保溫和夏季通風;屋頂上的雨水被收集利用……
北京農家的吊炕、南昌的小區底層通透通風兼健身場所設計、合肥建筑的雨水收集利用等,都在革新與傳承中將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綠化節能追求推向時代的新高度。
需要強調的是,提倡因地造房并不是提倡低密度、低容積率,因為那不符合我們人多地少的國情。而且歐美國家的低密度住宅,恰恰是他們建筑使用過程中能耗數倍于我國的成因之一。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只能選擇高密度的建房模式,即使小城鎮和鄉村,也應以節地為綠色建筑之基本追求。
技術材料應用
引導低成本、多節約和住宅產業化
宋曄皓教授所舉的兩個對比案例,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事實上,目前的很多所謂綠色建筑技術或叫建筑節能技術和材料的應用,背離了綠色建筑節約與高效的終極目的。比如,大型公共建筑因完全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建筑形式和技術,大量使用集中空調,一味追求外表華麗,不僅拉高了造價,相應地也加大了碳排放。據建設部門測算,我國大型公建比普通住宅運行能耗高5倍至10倍。
可見,評價綠色建筑的技術與材料該不該應用,應著眼于全壽命周期的“總成本與總消耗限制”原則。因為除建造過程的成本及能源資源消耗,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中還會產生裝修、維護、運行、設備更新等成本及消耗。在70年建筑生命周期內,總成本及能源資源消耗高者,應以行政管理或稅收調節等予以限制甚至不準進入。
著眼于“總成本與總消耗限制”原則,也是由國情所決定的。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年新建筑在17億至20億平方米。在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領域,不切實際地追求高科技、高投入,必會導致單位面積造價的攀升和使用成本的增加,這是現階段國力和民眾無法承受的。
至于如何實現“總成本與總消耗限制”,較好的方法就是集成化、產業化建房,以政策引導開發商和建筑商采用那些既先進且適用的“四節”又環保的技術和材料,引導利用自然通風采光及可再生能源。
最值得肯定的、也最有“中國特色”的技術應用當數太陽能熱水器了。因為投入產出效益好、政府引導有力、地域適宜性強,我國太陽能熱水器家庭擁有率已近10%,是世界之最,且近兩年有爆發式增長趨勢。發達國家本來就較少使用,即使采用,為了保證水溫的恒定性,他們會過多地使用輔助電熱裝置,而中國家庭對輔助電熱裝置的使用率很低。其直接結果是,我國生活熱水能耗人均值為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
建筑使用過程
倡導尊崇自然的舒適化生活
尊崇自然地居住,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比如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不用或少用機械空調,等等。
以占據建筑能耗很大比例的采暖為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水平優于北京市的大多數建筑,但采暖所耗熱量卻與北京相差無幾。這是因為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們嚴格地追求室內溫度、濕度、通風、照度等物理參數,并以各種機械耗能來實現這些參數。而在我國,人們更多地利用建筑本身和人體本身對環境做自然適應,只在超過忍耐限度時,才以機械手段進行補充。比如空調,他們一般設為恒定溫度,有些甚至離開家門也不關閉空調,而在我國,人們只有在極熱極冷時才使用空調,而且人走電斷。于是,美國、中國家庭家電能耗呈4倍之差;盡管我國的建筑能耗達5.1億噸標煤,但城鎮建筑單位面積能耗僅為美國的三分之一。
雖然我們有尊崇自然的居住傳統,但隨著近年來大量新建筑形式的引入,情況正發生一些變化。這里有政策不及時到位的原因,有企業逐利的原因,也有認識不到位、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這直接導致真正的綠色建筑不好賣,而采用幾項并不節能的外國技術的建筑,卻因“叫賣有方”而大受歡迎。也使得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的綠色建材和技術沒有得到廣泛的認知與應用。
有專家提議,除對建筑用能用水等實行梯級收費外,還應另辟路徑,以多種手段鼓勵節儉與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引導人們認識發展綠色建筑的必要性以及方式方法,從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開辟出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