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ADI重磅來襲 | 從"攤大餅"到"三維立體",城市發展迎來新課題 立體—多系統多維度整合的城市空間國際學術論壇在渝舉行
隨著現代城市發展,在建設多元化、高效化、精細化的當下,如何將城市發展從"攤大餅式"向"三維立體式"推動,提升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環境品質、拉動功能價值,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成為緊迫而必須的課題。而這一課題的答案,就是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當下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已成為多學科交融的實踐平臺,它的本質是城市而不僅僅是建筑。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以人為本,從而創造多系統多維度的城市空間和聯系。
在上述背景下,2020年10月16至17日,“立體——多系統多維度整合的城市空間國際學術論壇”在重慶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建筑學會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專業委員會及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擔任指導單位,多系統多維度整合的城市空間國際學術論壇組委會、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與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共同主辦。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南京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大學、廣東省福美材料科學技術有限公司聯合承辦,《建筑實踐》等多家媒體支持。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董勇,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王樹平為論壇致辭。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建筑學會原理事長宋春華,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王建國,中國建筑學會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曹嘉明分別做開幕報告。原重慶市副市長余遠牧、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張四平等領導出席會議。來自國內近300名行業專家參加論壇。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致辭
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董勇致辭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王樹平致辭
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曹嘉明作開場演講。
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建筑學會原理事長宋春華作題為《“立體”賦能、“復合”助力 ,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王建國作題為《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的多維尺度》的主題報告。
立體城市發展 助力城市建設轉型升級
隨著現代城市發展,在建設多元化、高效化、精細化的當下,如何打造高密度、立體化、復合化的城市空間,如何將城市發展從"攤大餅式"向"三維立體式"推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并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環境品質、拉動功能價值,成為擺在人們面前一個緊迫而必須的課題。
而這一課題給出的答案,就是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在開幕致辭中表示,近三十年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作為一個新興概念,對于推動城市建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副理事長王樹平也提到,“立體城市”,在中國城市化逐步達到頂峰、城市密度幾近飽和的今天,無疑是城市建設轉型升級的創新之舉。
重慶是中國西部地區的重要城市,也是典型的“立體城市”,此次論壇的舉辦,無疑對推動內陸高地建設、帶動西部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為以國內國際優秀視野推動城市立體空間的研究搭建了平臺,將為筑造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貢獻力量。
統籌空中與地下 未來城市的新趨勢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在《城市的勝利》里這樣寫到:“如果你熱愛自然,就請搬到摩天大樓里;如果你熱愛地球,就請搬到城市。”
高密度的城市不僅有利于環保,還能帶來創新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與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發展理念,不謀而合。
在主旨演講階段,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建筑學會原理事長宋春華講到,城市不僅是經濟高地,在社會成果、文化藝術等方面也體現出引領潮流的作用。高層高密度建設在快速城鎮化的中國,方興未艾,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建設用地緊張的國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宋春華先生同時強調,關于高密度、立體化,也需要做好管控。城市高度并非越高越好,要科學合理選擇合適的高度,使其具有比較高的性價比,揚長避短。同時,垂直發展應統籌地上與地下,有序開發地下空間。并舉了一個非常新奇的例子。墨西哥一家建筑事務所提出了一個非常新奇的方案,該建筑事務所要在墨西哥城的國家中心廣場建一個65層的倒金字塔地下大樓,這棟樓不叫摩天大樓,叫“摩地大樓”。未來,人們可住在地下65層!
地下空間開發已逐步成為城市建設的新趨勢。新加坡、廣州新城、北京的副中心等都在規劃建設大型地下交通樞紐,積極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王建國表示,由于大城市獨特的投資-收益規模效應,現在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建筑綜合體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一種占地規模達整個乃至數個街區的超大巨構(Mega-structure),建筑所涉及的空間領域也越來越具有城市屬性,“當代城市將愈來愈像一座巨大的建筑,而建筑本身也愈來愈像一座城市”。
對此,王建國先生提出建議:城市中心區土地使用布局應盡可能做到多樣化,有各種互為補充的功能,利于發揮城市中心區的多元性市場綜合效益;城市設計也應特別關注沿街建筑水平方向的連續,和建筑綜合體垂直空間活動的拓展,注重豐富而均衡的城市建筑活動,實現包括白天與晚上、平時與周末等不同時段不同空間的需求。
三大專題論壇共探中國立體城市和復合建筑設計道路
我們生活的城市如同一張白紙,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這張白紙上能夠展開的規劃建設項目越來越少,接踵而至的卻是城市更新、城市品質提升等一系列的重大問題。
現場嘉賓們圍繞“立體城市的多維開發與更新”、“立體城市的精細化場所營造”、“立體城市的標志性與地域特征”三大板塊開啟了專題論壇模式,進行了精彩的分享和交流。
嘉賓們還分別從城市更新、城市品質提升與價值營造、立體化實踐、站城一體化模式、建筑與城市的關系、激活區域發展潛力、從TOD到TOC、環境塑造、交通樞紐引領立體城市、城市主義混合建筑、建筑與城市的接駁、立體城市的專業追求和關鍵性技術方法、材料的進化與城市空間等不同的視野和角度,以國內國外的經典案例,帶來對立體城市和復合建筑的思考和實踐經驗,共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立體城市和復合建筑設計道路,提高中國立體城市和復合建筑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水平。
重慶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的發展
重慶是中國西部地區的重要城市,也是典型的“立體城市”,近年來在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副總經理、執行總建筑師楊旭介紹,相比深圳這類從平地發展起來的被動立體城市,重慶則因為山城地勢特點,在立體城市建設方面頗具特色,成為一種主動立體的城市代表。
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千里介紹,重慶是一座山、水、城深度融合的極具特色的城市空間形態。在近年的城市建設中,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公交系統加速成網,為推行TOD等策略和模式奠定了基礎,并悄然改變了居民工作、生活、休憩、出行方式。
2019年重慶啟動了“兩江四岸“核心區品質提升工程。“兩江四岸“歷來是重慶城市發展的主軸,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城市濱水空間的復興,也成為重慶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發展的典型案例。
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的居住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讓城市不僅色彩豐富,更能成為滿足市民多元化需求的綠色、集約、韌性、活力的日常生活場所,也成為每個城市規劃建設者們的夢想。
相信通過這場思想的盛宴、學術的激情碰撞,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立體城市建設水平,也將為重慶帶來城市發展借鑒,助推重慶城市建設更上一層樓,助力中國乃至世界立體城市、空間整合城市理論與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