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專家 > 勘察設計 > 廣東 |
中國當代著名建筑師朱文一 |
添加日期:2019-08-23 推薦單位: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 瀏覽量:26716 |
個人信息 姓名:朱文一 出生日期:1963年5月13日 工作單位: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職務職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院長 執業注冊情況:兼任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 郵寄地址: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個人履歷 1985年、1988年、1993年分別獲得清華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3年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任教,1998年被聘為教授, 2000年至2001年在哈佛大學建筑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2004年至今任建筑學院院長;從事建筑與城市設計的教學、研究和創作實踐工作,迄今出版《空間·符號·城市》等著作11部,發表論文170篇。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主任、中國建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以及《建筑學報》、《城市規劃》、《世界建筑》等雜志編委。 主要作品 朱文一多年從事建筑與城市設計的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主要建成作品有唐山中國水泥工業博物館(改造)、清華大禮堂(改造)、清華學堂(修繕)、汶川縣七一映秀中學、無錫古運河文化館、廣東工業大學新校園和廣州美術學院新校園等。 朱文一在建筑與城市設計創作領域多次獲得獎勵和榮譽。他主持設計的廣東工業大學和廣州美術學院新校園獲得了2008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建筑工程二等獎、2008年教育部優秀設計獎、2007年國家優質工程獎銀質獎等。20多年來,他持續參加設計競賽,多次獲獎。在2010年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設計競賽、2004年重慶國泰大戲院設計國際競賽、2003年廣東工業大學和廣州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方案國際競賽、2003年中國海軍博物館設計競賽、2001年成都水井坊博物館設計競賽中均獲得第一名;1996年,他提交的“綠野·里弄”構想參加上海住宅設計國際競賽,在593個方案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 朱文一教授主持的“城市翻修”系列設計課通過與國外建筑學院聯合設計課程教學,探索了建筑與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新模式。多年來,與柏林工業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厄瓜多爾科技大學、耶魯大學、都靈理工大學等合作教學,完成了德國威廉港城市設計、北京奧運后場館再利用研究、厄瓜多爾曼塔國際機場概念性設計、北京紫禁城筒子河沿岸改造設計、唐山中國機車博物館概念性城市設計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他多次指導學生參加國際競賽,取得了國際建筑師協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獎等。 作為高校教師,他一直承擔建筑教育工作,2005年獲得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作為第三獲獎人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8年成為國家精品課“建筑設計”課負責人,2010年獲得第六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創作理念 朱文一教授認為建筑應具有“彌異所”的特質。“彌異所”取自墨子對空間的描述,意指人的空間,可以理解為空間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類似西方建筑理論中所說的場所精神。由此,建筑創作就是創作空間的彌異所,呈現建筑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特色。 建筑因時而異,意指當代建筑創作應該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主旋律。換句話說,今天的建筑必須是可持續的,這在普遍意義上已作為建筑創作的美學前提和道德底線。在這樣的語境中,形式光鮮華美、實則能耗大戶的建筑會變得丑陋無比,遭人唾罵;因為美學的涵義不僅是比例、色彩、質感、尺度等形式美的法則,更重要的是以建筑是否可持續為底線。 建筑因地而異,意指當代建筑創作應該尊重建筑文化原本具有的多樣性法則,呈現建筑的地域特色,并在傳承中創新。古今中外優秀的建筑遺產,包括現代建筑作品,從來都是根植于對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和智慧呈現。地域特色從根本上詮釋了建筑原創性的本質和建筑的適宜性原則。同時,注重地域特色的建筑創作又是扭轉盲目照搬、山寨成風現象的良方,也是一劑打破千城一面、萬樓一貌困境的良藥。 建筑因人而異,意指建筑應該滿足不同的人、不斷提高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建筑創作應該捕捉、反映乃至預測社會生活對建筑的新需求,不斷探索體現面向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各類人群的建筑空間和類型。這要求建筑創作不僅要做好建筑紅線內的本分設計,還要兼顧建筑紅線外的空間,更要創造具有文化兼容性的街區及城市生活和工作空間,在城市設計層面體現建筑的特殊性和包容性。 朱文一教授從事建筑與城市設計理論研究及創作實踐近30年,在建筑創作中努力探索建筑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特色,力求為建設美好人居空間留下更多的“彌異所”。 同行評價 朱文一教授在建筑與城市設計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以及建筑教育等領域取得了成績。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對他的評價是“對事業賦有激情,執著追求”、“治學深入,理論與實踐并重,在理論上能博覽群書。在實踐方面涵蓋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重視方法論,善于用形象解析、歸納,思想靈活,頗有‘意匠’”。張錦秋院士對他的評價是“在學術上,具有較廣博的知識結構和很好的人文和藝術素養,思維具有獨特性”。馬國馨院士認為朱文一教授“治學嚴謹,工作勤奮,無論在理論研究和規劃設計上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或獨具創見的水平”。 朱文一教授在1996年獲得上海住宅設計國際競賽金獎,《建筑學報》、《世界建筑》以及《北京晚報》、《Beijing Review》、《中國科學報》、《北京日報》、《科技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報刊均進行了報道。著名評論家張頤武在其2008年的著作《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化發展史》中對朱文一教授的建筑作品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朱文一的“綠野里弄”體現了“以人為本”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本”的觀念轉變。設計方案順應上海居民生活方式的傳承,構想了一種弘揚傳統里弄住宅優點,將傳統與未來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展示出一種詩一般的田園景色,既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又延續傳統里弄住宅特色。 |